進博會換上“大嘴”垃圾桶,垃圾滿溢問題迎刃
第二屆進博會恰逢上海實施垃圾分類第一年,記者昨天從綠化市容部門獲悉,進博場館及周邊區域的垃圾分類投放、收運和應急保潔都已“嚴陣以待”,作為全國最早啟動垃圾分類工作的會展綜合體,“四葉草”將成為向全世界宣傳“滬版垃圾分類”的平臺。
小口徑垃圾桶換“大嘴”
昨天下午,一名環衛工人在淶港路上來回清掃垃圾。保潔車上各種垃圾“分門別類”,濕垃圾桶內收集枯枝落葉,而花壇里、馬路上的餐巾紙、煙頭等干垃圾,則扔在車后的專用收集袋中。
更有細心市民發現,“四葉草”周邊道路上的垃圾桶,也有部分改頭換面,從原本的“小嘴”變成了“大嘴”。上海美都環衛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亞軍透露,去年進博會過后,環衛工人在掃街時發現垃圾桶不一會兒就會滿溢,但打開一看,桶內下半部卻都是空的,原來桶的口徑太小導致它們“吃不飽”。此外,部分垃圾箱的分類標識,也沒有正確張貼。
按照今年7月1日實施的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標準,青浦區綠化和市容局重新定制了190組分類垃圾桶,目前已在核心區內替換“上崗”了92組。按照實際人流量,垃圾箱的數量也做了一番調整,比如在客流較大的軌交2號線出站口“做加法”,在影響交通的路段“做減法”,并在各停車場增設了四分類垃圾桶。
80個投放點配備講解員
而在“四葉草”內部,垃圾分類的宣傳、設施的配備,也早已緊鑼密鼓地展開。昨天記者獲悉,目前國家會展中心已設置了近4000個240升垃圾桶,規范垃圾分類投放標識6000余套,配備專用短駁運輸車12輛。此外,全館近80個垃圾投放點,展會期間都將配備垃圾分類講解員,組織志愿者幫助現場觀眾正確分類投放垃圾。
據悉,早在今年6月,國家會展中心已根據市綠化市容局的指導,制定了《國家會展中心(上海)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》,從完善設施基礎、科普宣傳、精細管理這三個角度入手,對垃圾分類做了全面細致的梳理及規劃。
◆比如,為展廳、寫字樓及商戶配備了分類垃圾桶;
◆在紅線范圍內的主要通道入口、商業中心、觀眾登陸區等人流密集區域,張貼了垃圾分類的宣傳海報;
◆利用場館戶外電子廣告屏,播放垃圾分類宣傳片;
◆對員工和會展中心近百家商戶開展垃圾分類培訓講座;
◆向參展商發送通知,請其配合落實垃圾分類;
◆加緊印制、張貼中英文的垃圾分類引導標識,讓全球展商了解滬版垃圾分類標準……
城管首次進場檢查
記者從上海市城管執法局獲悉,今年進博會,市城管執法局執法總隊有4名執法隊員已辦理了進場證件,將在展會期間進駐,對場館內的生活垃圾分類開展執法檢查。這也是城管隊員首次辦證進入進博會執法。
而在收運方面,負責國家會展中心干垃圾收運的美都公司表示,去年進博會期間,最高峰時期每天清運約30車垃圾,每車5噸,這還不包括場內的餐廚垃圾。今年,公司已配備了8輛5噸干垃圾收運車,從早到晚清運場內外運的垃圾。
不同于別處,會展中心的垃圾實行“滿即運”,這也意味著垃圾收運車輛和人手都需要增加。好在,今年西虹橋垃圾中轉站已完工并投入運營,垃圾清運的路程從來回2小時縮短為1小時,車輛周轉率的提升也意味著垃圾運能大大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