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桶上貼了分類標識,但是打開垃圾桶,可以明顯地看到垃圾沒有分類放置。每天早晨,很多倒垃圾的人都是拎著垃圾袋直接放在其中一個垃圾桶里,多數人會選擇倒在標有不可回收物的那個垃圾桶里。這說明標識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有效的,但他們并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區分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,所以干脆一扔了之。
究其原因,與生活習慣有關,涉及家庭垃圾桶怎樣放、放多少的問題。一般來說,每個家庭里會有多個垃圾桶,有的放在洗手間,有的放在客廳,有的放在廚房,還有的可能放在臥室,每個垃圾桶就近收集家庭特定區域的垃圾。一般家庭不會在家里區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。如果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放置在不同區域,扔垃圾就沒有那么方便。
在家里丟垃圾的時候做不到分類,那么到樓下倒垃圾的時候,就更不會分類。因此,生活垃圾分類卡在了源頭上,源頭上實現不了分類,那么后續就更難實現分類。
筆者回農村老家探親時發現,很多村都配置了生活垃圾桶,村里也組織人員定期進行清理,此舉不失為一項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的利民措施。然而,在一些地方,筆者看到,有的垃圾桶里并沒有多少垃圾,而垃圾桶旁卻垃圾遍地,堆積如山。部分村民仍舊習慣性地將垃圾倒在家門口,垃圾桶形同虛設。
為何部分村民會隨意亂倒垃圾,不把垃圾放入垃圾桶呢?關鍵在于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一方面,通過宣傳和教育,讓環保意識根植于每一位村民的心中,讓村民把綠色環保當成一種生活習慣。另一方面,要制定相應的管理機制和獎懲機制,在村規民約、村民自治和相互監督上下功夫,對那些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好的村民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,激勵廣大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。只有廣大村民的環保意識得到提升,我們的鄉村才能真正成為村容整潔的美麗鄉村。